前段时间评论区中出现了“三体绝望超级派对”之类的说法,正好最近《沙丘2》上映,3月份还有网飞拍摄的《三体》电视剧,生活中仿佛又充满了科幻的气息,而最近手谈姬则是看了一本改编自刘慈欣的《赡养上帝》的日漫,今天就来讲讲这部漫画。

首先原著《赡养上帝》最初发表于2005年《科幻世界》杂志,后来2015年刘慈欣的《三体》获得雨果奖,对如今的影视等行业影响深远,(可能影响了一些人的人生),当然去年的雨果奖有点争议,一款叫《流浪地球》的手游最近也命途多舛,这都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而漫画则是由日本新人漫画作家横山旬作画、由国内漫画家golo担任的人物设计,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属于夸张而不是严肃的质感。漫画总共一本。

国内的话,在去年年初就已经连载结束,今年由磨铁发布了实体书,不过据传言实体书存在把印签本当成亲笔签名版来售卖的行为,引起一些粉丝不满。手谈姬本身不是刘慈欣的狂热粉丝,对这方面就比较无感了。

姬给这部漫画的评价并不高,10分满分的话,也就给个5.5分,其中还有1分是给漫画原作的,0.5分是给画工扎实的。前边讲到,这部漫画的人物形体偏夸张而非写实,但是两万字的短篇小说《赡养上帝》撇开其中的科幻描述的话,其实更像是一则地方卫视的民生节目,漫画这样的人物画风可能不够接地气,有些奇怪。

漫画将小说主角“秋生”换成了年轻的女主角“知含”

漫画中的上帝老头们似乎还个个头戴一帽子,起到的是一个医疗保健作用,但让手谈姬联想到的是气功热时期著名的信息锅。

这部漫画其实有刻意模糊故事发生的地点,原著更像是发生在约20年前的中国,但是漫画里就又像中又像日,有时带点宫崎骏那种幻想风格,有时又带点港式霓虹风格,一会儿是中式屋瓦,一会儿又改大都会了,按照漫画编辑的意思是,为了迎合日本市场所以这么处理的,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,失去了地点的细节,故事也就失去年代感、真实感。

国内编辑提到一个细节是,日漫作者不清楚所谓的“中国细节”,把横幅上写满了“囍”字,在她们的校正下改成了“欢迎”,这一细节或许反而印证了手谈姬为啥对漫画的场景不够满意——本身就不够在意,所以不伦不类。

《赡养上帝》首先提出的是一个人口学问题,“人类突然要多赡养20亿老人”。根据联合国的数据,2000年左右的世界人口大概是60亿,到2022年已经80多亿了,当然我们说自然增长和突然爆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但养老问题当然迫切现实而重要。在刘慈欣写作的年代,中国在世纪初步入了“老龄化社会”,根据当时的估计,中国将会在2025年步入“老年社会”,将会在2035年步入“严重老年社会”。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人口数据,我国在2021年该占比就已经达到了14.2%,看来老龄化速度比20年前预估的还要更快。

作为一部日漫,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更是提前中国30年显现,手谈姬遗憾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一层面上的描写,漫画中本身对于养老议题的刻画严重不足。《赡养上帝》文末以“人啊,该考虑养老的事了”做结尾,漫画并未将这部短篇小说的寓言性展现出来,反倒是想要着重展现所谓的“大刘宇宙观”(编辑原话),手谈姬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,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和时代关联巨大,忽视了这点,说是“不合格的改编”也不过分。

在手谈姬看来,漫画结局的处理是日漫典型的模棱两可的开放处理。

漫画最后还有一个个人不甚满意的地方,是作品对于“科幻设定”的模糊化处理,对于这点可能就比较见仁见智了,但姬认为,一个作品之所以能够称为“科幻”,就是因为它这些具有说服力的部分,比如说小说在讲“地球同步轨道”时加了一个修饰词是“三万多千米”,这并不是瞎写的。

对于这部分的处理,去年还有一个科幻本子就做得很“极致”,名字叫《相遇四光年来合体》,当然你看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正经玩意儿,但仅就“科幻设定”的描绘这点,还是值得进行学习的。

仅创作技法讨论,不构成推荐

再提一个比较有趣的点,那就是作品中的上帝有一个“因光速航行所以很年轻”的老相好,关于这个点子,2000年代的新海诚有一部独立动画叫《星之声》,同一年代的科幻爱好者的共时效应了属于是。至于漫画中关于这一情节的描述,也是突出一个不明所以,感兴趣可以自己体验一下。

最后提到《赡养上帝》,很多人还会讲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《赡养人类》,两部作品是连着的,但后者是聚焦“贫富阶级”的议题,而《赡养人类》应该是早就有漫画了,感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。

总之,趁着最近的科幻风潮讲了下这部漫画,写完才发现几乎全是批评了,就当是中日合作的练手作品吧,希望能看到更优质的内容。

晚安。